近期,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回落至2.45%以下,引发市场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析人士指出,在宏观环境相对“友好”的大背景下,考虑到年初各机构负债端扩容推动配置力量较强,叠加宽松预期的存在,则“债牛”行情有望持续演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节前债市表现强势
中债数据显示,截至2月1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波动下探。举例来看,SKY_3M回落2BP至1.78%;SKY_10Y稳定在2.44%附近。
春节前债市缘何出现强势上涨?
“降准利好落地之后,国债利率中枢持续下行,个人认为,市场在主线演绎上其实唱出了‘两重奏’——债市先定价了降准落地驱动的资本面宽松主线,随后定价了权益市场修复不及预期的主线。”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当然,供需不匹配或也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年初配置力量强但债券供给偏少。年初银行和保险机构通常存在存款和保费的‘开门红’情况,负债端扩容将推动配置力量提升。另一方面,1月地方债发行节奏偏慢,新增专项债发行不及计划,政府债券供给大幅弱于季节性,叠加其他资产表现不佳,因此债券成为了各机构配置的最主要资产选项。”
根据券商统计,1月以来大行“钱多”特征明显,资金融出维持高位水平,债券二级净买入规模达1596亿元,显著超过季节性水平。同时,1月以来保险机构的二级净买入规模也达到了1510亿元,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此外,来自基本面的支撑亦不容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虽然结束了此前连续3个月的下行过程,但仍处于临界线下方。
“制造业PMI指数连续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意味着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制造业PMI指数回升至扩张区间还需要一个过程,且后期的回升速度将取决于三方面因素,首先,是在房地产支持政策全面加码的背景下,楼市能否较快企稳回升;其次,是一季度财政政策稳增长加力后,2024年初基建投资能否较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特别是增发1万亿元国债对基建投资的拉动效应能否较快释放;再者,是促消费政策将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春节消费。”
降息预期继续发酵
显然,随着经济增速逐步下台阶以及“降成本”工作的不断推进,债市收益率中枢正呈现出长期缓慢下行的趋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降准利好已在春节前顺利落定,但市场之于货币宽松加码的预期仍在持续升温。
“我们认为,一季度已进入了稳增长的关键阶段,宣布降准之后,接下来还有可能降息,即下调MLF操作利率0.1至0.2个百分点。”王青说。
“展望未来,金融体系流动性将是合理充裕且更偏宽松的。”在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看来,“货币当局对于流动性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1月份流动性宽松稳定的客观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其呵护市场的主观取向。下一阶段,货币当局有充足的工具灵活自如地调控各期限流动性的量与价,稳市场、稳信心。例如,春节后首个工作日(2月18日)即有一次MLF操作,央行可在操作中充分满足金融机构对于中期基础货币的需求。”
“由于各机构对2月降息依旧抱有期待,因此宽货币预期将助力多头情绪继续演绎,带动收益率下行节奏偏快。”华创证券固收团队首席分析师周冠南称。
来自中金公司的研究观点认为,鉴于低通胀背景下目前的实际利率仍然偏高,且会对实体经济形成不利影响,则结合央行近期“当前物价水平与价格预期目标相比仍有距离”“推动价格温和回升”等表述来看,预计2024年引导实际利率下行仍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向。
由此,对于2024年的债市表现,包括中金公司在内的大部分机构持以乐观态度。
“个人认为,2024上半年的机会可能更大。”上述交易员称,“随着银行存款成本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下行突破的空间,建议继续关注长端交易机会。”
配置切忌盲目乐观
可以看到,当前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的利率已分别下探到了2020年以来和历史至今的新低点位。
浙商证券固收团队认为,虽然受均值回归思想推动,中期维度利率可能还是会反转上行,可短期看,新低点位也可能打破市场固有的“心理锚”。对于投资者来说,或许可以在观点上趋于保守,但在仓位上还不用着急止盈。
“央行导向叠加降准,预计当前到春节前后,资金压力可能都不大。目前债市确无显著利空因素,因此仍需保有多头仓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就逻辑角度而言,年内可能还有1至2次的降息机会,这意味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可能落到2.3%之下。”
针对“市场会否预期先行直接向下交易”的疑问 ,“这需要央行的配合,债市定价无法完全脱离央行行为的引导。”孙彬彬认为,“1月利率下行较快,2月不排除放慢节奏的可能。”
“尽管债市收益率的长期下行方向存在风险偏好、货币条件、供需、基本面等诸多利好因素带来的支撑,但当前时点过快的下行节奏受多头情绪催化影响较大,我们认为,市场对降息等利好因素的定价已较为充分,稳定性存疑。”周冠南表示,“站在当前点位,伴随赔率下降,机构‘补久期’应考虑性价比。我们认为,30年期品种由于久期过长,若遭遇市场调整,那么估值损失风险偏大。出于审慎考虑,现阶段更建议关注7年至10年期政策行次级债、5年至7年期银行二级资本债、7年至10年期证券公司债等高票息‘类利率’品种,其存在较好的配置比价,并且久期可控,能抵御风险。”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推荐阅读:
证监会企业债时代来袭!北交所今日正式启动公司债券受理审核工作